為什麼反核?

福島核災後,越來越多台灣人驚覺核能可能帶來的風險與危害,進而重新思考零核電的可能。309 全台 20 萬公民上街表態,廢核已成為超過七成民眾的共識。你可能已經從許多媒體、網路上,片段地聽過各種反核的理由,這裡我們將整理幾個入門的重點摘要、推薦閱讀的書籍、影片與網站連結,讓你能更認識核電與能源的相關議題。

facebook plurk twitter
地震國,不該發展核電
你知道國際媒體及權威研究,已屢次點名台灣是全球最高核災風險的國家嗎?

《華爾街日報》根據世界核能協會(WNA)數據,以地震帶及海嘯因素,將台灣四座核電廠評為全球最危險等級。國際知名風險評估公司Maplecroft,指出台灣四座核電廠,是全球少數會同時遭逢地震、海嘯、洪水等三重威脅的廠址。國際環保組織NRDC引用權威數據的報告「福島核災的全球影響」,則直指台灣核電廠是地震海嘯風險最高、人口過度密集、經濟損失嚴重的所在,核電意外一旦發生將為台灣帶來毀滅性的後果。

福島核災揭露了核電業自誇口的核安神話,是多麼的不堪檢驗,而台灣的核災風險,更因耐震力不足、無力抵抗海嘯、人口過於稠密三大因素,遠高於他國。台灣沒有使用核電的本錢,更無力承受任何一次的核災。

再生能源不是「丑角」,廢核才是世界趨勢

政府總愛以再生能源發電成本較高,未來將導致電價上漲為由,拒絕大力投入再生能源發展。事實上根據國際能源總署(IEA)統計,2009年全球再生能源供電比例達到19%。2007年至2012年間,包括太陽能、風能、水力、生質能等再生能源已佔全球新建電廠的43%,遠遠超過煤電(38%)、石油與天然氣(18%)、核能(1%)。 反觀臺灣,目前再生能源供電比例僅3.7% (太陽能0.2%,風力0.8%,水力2.7%),而政府公布的2025年再生能源供電比例目標僅7.7%,不但遠落後世界平均,甚至可說毫無企圖心可言。

政府負起應有責任,擺脫台電綁架,通盤檢討能源政策。面對已在全世界蓬勃發展的再生能源,如果能源政策相關決策者的思維不變,臺灣的再生能源發展前景則將斷送能源決策者的陳舊思維中。

核廢料使區域、環境、世代不正義

核廢料是現代文明永遠的痛,它所帶來的輻射危害,將延續數百年至數十萬年,造成世代與環境的不正義。達悟族人已背負30年的委屈,漂洋過海的黃色罐頭--核廢料貯存筒,是永恆不滅的毒物,成了蘭嶼揮之不去的惡靈。直到現在,世界上仍未有妥善處理核廢料的例子,我們把低階核廢料丟在原住民部落或是偏鄉,壓迫發展資源最稀少的弱勢族群出賣健康和土地;高階的用過燃料棒則繼續超量存放,增高核災風險。我們需要認真面對使用核電的代價,重新檢討核廢料政策,儘速遷出蘭嶼,而唯有停用核電,才能停止增加貽禍萬年的核廢料。

核四的風險在「人為疏失」,任何安檢都無法擔保

核四工程目前進入裝填燃料前的試運轉測試,但是核四的建廠工程在十多年累積的重大結構問題及工程錯誤,在這幾年測試中已陸續浮現。單是已知的原能會開罰糾正核四違規事項,就累積了512件,包括數起嚴重的主控室失火、核島機組泡水等,被原能會開罰至少2290萬罰款。建廠期間更是貪污弊端不斷,工程文化腐化,有包商直言,「核四就是圖利與A錢的天堂!」連台電自己都無法掌握核四究竟還有多少未爆的問題。爭議多年的核四廠,因不斷追加預算、事故與弊案連連、工期延宕,已經失去人民信任。而經濟部從核一二三調來45名工作人員組成的核四「強化安全檢測小組」,則對核四機組界面相當陌生,可以預見最終難逃背書的角色,讓「核四安檢」還是成為政府操弄詮釋的工具。

蓋核電,不划算
綠能發展的發電量遠超過核四廠的5.3倍

國際核電公司及金融集團,早已紛紛表示核電成本昂貴且不符經濟效益。全球核電產業都已是前景黯淡的夕陽產業,然而台電至今仍宣稱「核電最便宜」,恰恰與國際趨勢大相逕庭。

早在今年三月,台電已經公開承認,即使核四投入運轉,電價還是會大幅攀升核四只佔未來裝置容量 6%,絕不可能因為沒有核四電價就大漲四成。

而投資核電的同時,就意味著排擠提昇能源效率以及發展再生能源的投資。核四未來還要投入至少破兆經費,若現在就投入綠能發展,將可以創造更大的效益,發電量超過核四廠的 5.3 倍,並創造四萬名以上的綠能就業機會!

核電早已從全球減碳策略出局

國際能源總署 IEA 研究顯示,即使現在的核電裝機容量提高四倍,也就是說即使每年再新建 32 座大型核反應爐,都只能夠使全球碳排放削減不到 5%,最有效的減碳方法是節能及提昇能源效率。簡言之,核電不但危險、昂貴,且核廢料的問題無解,同時亦無法減少碳排放。

國際間各種權威組織早已不將核能納為重要減碳政策,不管是節能或發展再生能源,都是比核電還要更快更便宜的減碳選項。台灣要減碳的真正關鍵,是移除每年上百億的化石燃料補貼,全面走向政策性節能,將核電經費投注在節能產業和再生能源的政策發展,才能達到低碳社會和零核災風險的雙重目標。

沒有任何發電方式可以滿足「浪費」,
用電需求零成長才是解決之道

國際上有明確廢核時間表的國家,重要的關鍵政策就是用電需求零成長。反觀台灣政府的能源政策,預計使台灣在2025年時的全國用電量,要比目前增加48%以上,約1000億度,相當於 5.2 座的核四廠,或 2 座以上台中火力發電廠(全世界最大的燃煤火力電廠)。這樣毫無抑制的用電需求,意謂著有沒有核四都會缺電。

其實我們有更乾淨、更永續,且不需要負擔核災風險的選擇。維持台灣電力供應穩定的真正關鍵,在抑制毫無節制成長的用電方式,朝電力零成長的方向邁進。2000年至2010年之間,丹麥、瑞典、英國、德國、日本等國,在配套政策的規劃與執行下,均已達成電力需求零成長,而經濟上仍可持續發展。藉由政策提升能源效率標準、能源稅的課徵、產業結構調整等政策工具,用電需求零成長,台灣當然做得到!

放下政治成見,衝破鳥籠公投

政治人物與一般百姓、核電廠工人與白領上班族、老人與孩子、動物與人類......不論政治立場和利益,他們都是福島核災的受害者,沒有人能逃過劫難。過去核電議題多被專家與官僚把持,然經過公民團體的研究與教育推廣,專業者的論述壟斷已漸漸被瓦解,促成更多公共討論。成千上萬的素人勇於用多元的方式表態反核,不少被公民力量所召喚的名人也站出來,在關鍵時刻形成有力的影響。

此時此刻,讓政治成見歸零!
廢核,就是現在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