facebook plurk twitter
20250815【全國廢核行動平台聲明】-針對第五場核三公投意見發表會提出評論與回應
2025-08-15
中選會8月15日晚間七時舉辦第五場公投意見發表會,代表立院提案的正方代表,是民眾黨推薦的童子賢(和碩集團董事長),反方代表是民間公投反方辦事處推派的莊瑞雄(民進黨不分區立委),兩人針對電力、減碳、核廢、區域不公等問題進行意見交鋒。
 
針對此次意見發表會,全國廢核行動平台作為「核三公投反對方民間辦事處」提出評論與回應如下:
 
全國廢核行動平台表示,童子賢董事長說自己過去反核,如今改變立場是為了地球暖化,在發表會中一味偏頗地指稱反核不面對空汙,發展綠能只是為了反對核電?實在不知道一個身為排碳耗電大戶的產業老闆,有什麼臉面來指責環保團體以及努力推動節能減碳的廣大市民,大談減碳卻絲毫不提產業責任,且和碩公司自身減碳績效低落,似乎台灣減碳無需工業、交通各方面降低碳排量,只要多用核電就好,核電又再度被捧為救世主。
 
童子賢董事長不只要核三,連核二廠也要重啟,跟上一場民眾黨主席黃國昌說核一、核二無法重啟的說法不同,正方立場顯有矛盾,企業老闆似乎有特權任性,要的不只是核綠共存,而是核電的全面復辟,不管什麼電通通都要!顯露其就是個典型的追求利潤、不顧外部成本的慣老闆思維,企業應自己負起降低用電碳排的責任,不該像個巨嬰只抱怨不作為,還用錯誤資訊誤導全民。
 
全國廢核行動平台認為童子賢董事長對於核廢處理、國際核能趨勢的認識嚴重不足,甚至誤解過渡時期的乾式儲存就是核廢處置方式,或者是根本不打算為存放萬年以上的核廢最終處置場買單,認為就這樣放在核電廠就好,這一點對於核電廠周邊居民極為不公,平台整理了七點事實查核,反駁今日發表會上童所提出關於減碳、成本、核廢、綠能的種種謬誤。
 
反方代表莊瑞雄委員指出,屏東已經為了台灣奉獻四十年,核三廠早年在威權時代興建,是全球唯一將核電廠蓋在國家公園的案例,如果重啟,更將變成全球第一個除役關廠後再重啟的例子,核三重啟公投提案到表決僅一個月,是史上第一次由立院提交的公投案,卻因倉促成案,讓社會無法充分討論利弊,並且充滿著政治的考量,日前黃國昌與蔣萬安市長會面【台北缺電,所以屏東的核三廠要重啟】,不只是南部民眾應該出來投不同意,北部民眾更應該要出來投不同意,在核三之後,接著就是核二,潘朵拉的盒子打開,未來勢必面對更多核電威脅。

 

公投發表會正方論點的事實查核

 
1.童子賢稱:過去九年政府努力發展綠能,但是台灣碳排、「發電碳含量」越來越高。2024年,台灣低碳發電只剩下17%,在全世界是後段班也是放牛班。

台灣為全球減碳後端班或放牛班的說法並無具體依據。在德國看守協會和歐洲氣候行動網的氣候變遷績效指標(Climate Change Performance Index,CCPI)中,台灣的排名60名亦優於韓國、加拿大等國,其中「再生能源」項目的評比更因近年發展而進步至第43名,為國家氣候績效的亮點。而根據歐盟委員會聯合研究中心(JRC)的全球大氣研究溫室氣體排放資料庫(EDGAR)針對全球210國的溫室氣體排放比較,台灣2023年較2005年的排放量減幅不僅低於全球平均,在亞洲也僅次於日本。

台灣因反核而碳排增加的說法,更是毫無依據且與事實不符。根據《2025年中華民國國家溫室氣體排放清冊報告》,台灣2023年淨溫室氣體排放量為2億5690萬公噸二氧化碳當量,相較基準年2005年的2億6941萬公噸二氧化碳當量減少4.48%,年平均負成長率約0.25%。雖未完全達到原先 2025年較基準年減量10%的目標,但自2018年起,台灣三座核電廠六部機組陸續除役期間,除2021年受疫情影響短暫反彈外,溫室氣體排放整體呈穩定下降趨勢,並未如童子賢所言因反核而惡化。

台灣自2007年溫室氣體排放量排放高峰以來,排放量逐年下降。2017年後,電力排放係數也持續下降,從每度電0.554公斤二氧化碳當量降至2024年的0.474公斤,顯示每度電的碳排量已明顯改善,於此同時核能也2007從16.7%逐漸下降至2024年4.2%,這也證明,核電占比高並不必然帶來低碳效果。

如果童子賢真的關心減碳,他應該積極推動再生能源發展,而非忽視核電仍存在的碳排放。核電的生命週期二氧化碳排放量約每度電78至178克,是再生能源的9至37倍。台灣在再生能源與節能方面已有顯著進展,因此政策重點應放在安全、成本可控、且符合國際趨勢的能源轉型,而非寄望高成本、建設期長、且無助減碳的核電。

2.童子賢稱: 2023年COP28氣候變遷會議,22個主要的工業國家領袖共同呼籲全球在2050年之前讓核電再增加,成為現在的三倍,全球不排碳電力可以因此增加為30%,滿足對抗地球暖化的需要。

針對童子賢稱的「2050年核能三倍」的說法並不科學也不是事實,事實上,這僅是22 國簽署的政治宣言,並非COP28之正式決議,更不是全體協商共識。國際會議上常見各類宣言,目的在於表態或爭取談判籌碼,並不具法律拘束力。將宣言誤認為決議,等於誤讀國際談判運作,也會誤導國內能源政策判斷。

COP28 的正式決議文件焦點,放在2030年前「再生能源裝置量提升三倍、能源效率提升兩倍」,這一目標獲得超過130個國家支持,才是真正的國際共識與主流方向。「核電三倍」則設定在2050年,時效上遠不如再生能源目標迫切,對應減碳需求的效果也不具優勢。

德國聯邦環境署在2024年其報告《核能在實現全球氣候目標扮演的角色為何?》中,更進一步駁斥「核能三倍化」的必要性與可行性。報告指出,即便核電擴張到歷史最高水平,其2050年全球發電量貢獻最多僅16%,而再生能源可達81%至 90%,才是實現氣候目標的主力。要達到三倍核能,等於在2024至2050年間新增近 900GW核電,連續25年、每年增加的規模是歷史高峰的兩倍,幾乎不可能實現。

全球能源轉型已明確指向再生能源與節能,這才是國際共識與政策焦點。台灣若將重點放在高成本、長工期且風險高的核電,不僅背離國際趨勢,更可能錯失綠能產業的發展契機。

3.童子賢稱:看一下國際潮流就可以反映出非核家園,已經是一個落後國際潮流的過時保守思維。顯示2024年,歐盟27個國家一共用了23.6%的核能。

童子賢引用「歐盟 2024 年有 23.6% 的電力來自核能」作為國際潮流的依據。但若以長期趨勢觀之,2014年的佔比曾達29%,不僅近十年來佔比是下降的,在歐盟核電機組平均年齡約40年、且多數既有機組將在2040年前後關閉的情況下,佔比仍會持續下探。

在能源轉型的技術條件下,核能的適用性也越來越不確定。雖然有人認為核能可當作再生能源的基載或備援,但核電廠反應慢、調度彈性差,而再生能源加上電網升級、儲能與需量反應,已能有效維持電網穩定,且成本更低。

事實上,歐盟的節能與再生能源成長,已足以取代核能與化石燃料:2030年,核電減少的2,200億度缺口,會由再生能源增加1兆度及節能1.057兆度來補足,效果是核電減量的近10倍。2040年,再生能源增加9,600億度、節能9,160億度,也足以抵銷將核能降到零所需的3,260億度減量,效益是核電減量的5倍以上。

因此,歐盟真正的國際潮流,是在核電安全壽命內,於2040年前逐步淘汰核能,轉向成本更低、速度更快、彈性更高的再生能源與節能,而不是逆勢加碼老舊核電。

4.童子賢稱:日本歷經2011年福島地震核災之後,曾經在2015年關閉所有核廠,但是幾年之後面對綠能發展緩慢,做過科學驗證與理性思考,又重新承認核能的重要性。去年日本核能發電已經恢復到8.5%,日本前首相岸田文雄宣布要在2030年回到22%的核電。接任的日本首相石破茂也宣布,要用最大的限度來使用核能。

雖然日本在福島核災後曾全面停運核電,並於近年在能源轉型壓力下調整政策,重新將核能納入能源組合,並於最新版能源戰略計畫中設立2040年核能佔比達20%的目標,但實際上要達標的挑戰極為嚴峻。該國既有36座反應爐中,有22座現階段因尚未獲准重啟、尚未申請重啟等因素而不在可運轉狀態。要達到此目標,只有在32座反應爐全數運轉且年線提升至超過60年、3座新建反應爐如期完工商轉,且全35座反應爐的容量因子保持在80%(2016至2023年間重啟反應爐的平均值為73.8%)的極端情境下才有機會。

然而,許多尚待重啟的機組面臨安全審查、地震風險、地方反對與活斷層爭議等多重障礙。例如志賀二號機在2024年能登半島大地震後增加了重啟變數,敦賀二號機更因活斷層疑慮而被原子力管制委員會否決重啟申請。即使部分機組已獲解除禁令,如柏崎刈羽核電廠的6號與7號機,仍因地方反彈與反恐設施不足,最快也要到2029年或2031年才能運轉。整體而言,日本延役老舊機組或新建機組皆具高度不確定性;地方反對、地震風險、活斷層爭議更是現實障礙。因此,日本核電占比在2030年前要大幅回升,恐怕空間有限,難以支撐政府宣示的「最大限度利用核能」目標。

5.童子賢稱:核電每度一元便宜實惠,台電成本被購入昂貴的風力、太陽光電拉高

核電並非如童子賢所言般便宜。核能發電成本每一度電1.42元新台幣,看似低廉,然而實際上無法精確反映核電的真實成本。舉例而言,若要延役或重啟核電廠,包括安全審查、設備更新、強化措施等成本都將大幅提升核能的發電成本。以與核三相似機型的美國加州魔鬼谷(Diablo Canyon)核電廠近期延役作業為例,該廠延役五年的運轉成本為118億美元(約新台幣3892億元),換算每度電的購電成本亦達新台幣4元,並非有益於穩定電價的便宜選項。

至於台電成本被再生能源的購電成本拉高一說,實際數據顯示並非如此。台灣現行發電成本結構中,其實有高達56%為燃料成本,購買綠電成本則僅佔約22%。台電近年虧損的主因,在於大幅減煤而增加的燃氣佔比及其發電與購電支出,以及過去三年間俄羅斯入侵烏克蘭導致燃料成本大幅上漲,才使得售電成本一路由2021年時的每度2.58元,飆漲至2023年4.17元。

台灣自2009年開始透過躉購制度鼓勵再生能源發展,躉購價格固定檢討與調整,整體價格趨勢逐漸下降。如今,躉購費率只是給銀行參考、評估放貸的「保底」機制,類似中小企業信保基金的概念。大型光電同樣已走向市場化,大規模地面型光電躉購價每度約3.7元,已低於市場行情每度約5.5元至6元,這顯示再生能源成本會隨著技術、產業與法規成熟而快速下降。

面對能源成本挑戰,長期而言解方應該是發展再生能源,逐漸降低對進口能源如燃煤、天然氣之依賴,並且將能源使用成本合理反映於電價之上,如此才能擺脫國際能源價格波動之衝擊。倘若台灣為了追求表面上的低廉電價而走回核電老路,且因嫌棄現階段相對較高的再生能源躉購價格而漠視、汙名化乃至於放棄再生能源發展,長期來看反而是放棄可最快速發展、最具取代化石燃料能源潛力,且受國際能源價格波動最小的能源選項,進而付出巨大的機會成本。

6.童子賢稱:法國在發電的能源佔比上主要仰賴核電,天然氣發電只有5%,只用了5%的天然氣都感覺價格貴得受不了。

童子賢稱法國主要仰賴核電,天然氣發電占比僅5%,只用了少量天然氣就覺得價格貴得受不了,似乎暗示核電成本低、可靠。事實上,這種解讀忽略了歐洲能源現實與長期趨勢。

首先,法國核電占比高是歷史政策,但核電發電量自1988年起已呈下降趨勢。2024年僅3610億度,較2005年的4300億度下降17%,原因包括老舊反應爐須進行安全升級與延役、疫情影響例行檢修,以及緊急冷卻系統應力腐蝕龜裂等問題。此外,2025年Flamanville-3反應爐延宕12年才完工,成本從預估的33億歐元飆升至132億歐元,顯示核電擴充面臨高風險與不確定性。面對核電效率下降與建設困難,法國政府積極推動再生能源,計畫到2030年將再生能源占比提高至40%,同時逐步降低核電占比至50%。

德國的例子更明顯。2023年4月15日,德國正式關閉最後3座核電廠,全國進入無核發電時代。即便在核電仍運轉期間,其占比僅約6%,再生能源已占44%。德國不僅淘汰核電,也積極減少化石燃料使用,透過陸域與海上風電及太陽能光伏大幅擴張,取代傳統能源。這清楚顯示核電在歐洲多數國家正面臨衰退或淘汰,天然氣占比也逐步被再生能源取代。

另外,童子賢將「法國天然氣占比低、核電占比高」簡化為核電省錢、天然氣貴。法國電價近年仍因核電廠維修停機、反應爐延役與安全升級而上升;核電並非天然低廉。天然氣價格高昂則受全球市場波動、供應鏈與政策稅負影響,不能簡單拿來支持核能。歐洲經驗顯示,降低對天然氣依賴的更有效方式,是加速再生能源建設與節能措施,既降低成本,也避免核電延役與建設風險。

最後,核電並非零碳、零風險選項。核廢料處理、事故風險、建設與延役成本,都讓核電成為長期不靈活、潛在昂貴的選擇。相較之下,再生能源結合儲能與電網升級,不僅能靈活應對電力需求,成本也日益下降,是更安全、可靠的能源路徑。

綜上,拿法國「天然氣占比低」來為核電辯護,是忽略現實與長期趨勢。真正的國際能源潮流,是以安全、成本可控、彈性高的再生能源為主,而非寄望老舊核電省錢——這點似乎是童子賢需要重新認真思考的地方。
  
7.童子賢稱:核電對廢棄物的態度,是所有發電能源中,目前對於廢棄物最負責任的一種做法。

台灣目前三座核電廠的六部反應爐,經過近五十年的運轉,已產生約2萬1500根燃料棒,其中絕大多數仍儲存在反應爐內或冷卻池中,僅核一廠已有280根移至室外乾式貯存設施。核一、二廠的乾式貯存場曾因地方政府對水土保持設計有所疑慮而延宕,核一乾貯場今年五月才取得運轉執照啟用,核二乾貯場去年底開工,預計2027年才能運轉,核三則尚未動工。

乾式貯存雖風險低於長期存放於冷卻池內的濕式貯存,但僅能暫存約40年,後續仍需永久性最終處置場。放眼全球,目前僅芬蘭在經過四十餘年的社會對話、科學調查及二十年的建設後,加上具有特殊的地質,才有一座高階核廢料最終處置場進入試運轉階段;美國境內迄今仍無核廢料最終處置的具體計畫或場址。

相比之下,童子賢日前關注因災害損壞的光電板污染問題,這些其實屬於一般事業廢棄物,經適當分類拆解後回收率可達92%。確保光電板妥善處置固然重要,但與核廢料長期貯存與最終處置的複雜挑戰無法相比。

「最負責任」地管理核廢料,意味著尋找可行、持續、具社會共識的長期方案,而不是將問題推給未來幾十甚至幾百代人承擔。當現實面臨毫無既有運行案例的最終處置技術、日益累積的中期貯存風險,以及高度不確定的制度與資金需求時,將核電描繪成廢棄物管理模範,其實只是掩蓋了尚未解決的根本問題,也難怪外界會質疑童子賢的說法是否過於理想化。
facebook plurk twitter